如何融合CMMI模型助力过程改进

CMMI模型发展至今30多年的时间,在全球范围广泛推广并获得认可,已被证明是一套行之有效地指导组织开展过程改进的实施路径,个人/团队/组织均可结合自身需要定制不同的改进视图(View),系统化的训练思维模式,重在“授之以渔”,而不局限于“授之以鱼”。
CMMI五个成熟度级别
CMMI
CMMI模型
如何助力过程改进
在CMMI V2.0模型中,有个专门探讨系统化开展过程改进的实践域-PCM(过程管理),以下结合Carrie老师多年的实践经验,挑选其中1个实践(其他实践同样重要,需要结合应用)与大家交流分享:
PCM 1.1
【陈述】:建立支持团队来提供过程指导;识别和解决过程问题;以及持续改进流程。
【价值】:过程改进支持团队有助于减少工作量、周期、成本、缺陷和浪费并提高绩效。
可不要小觑这个1级的实践,是过程改进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的“发动机”。建议针对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,有效组建适合的过程改进团队,方能事半功倍~。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代表CMMI模型,供大家实施时参考:
规范化初期的组织
EPG组长,需具有一定权威性的,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经验的人担当;(经验值要求最高);
EPG团队,包含专职人员(约30%)和兼职人员(一线资深角色代表)(约70%);
过程改进需求可首先聚焦在大家公认急需解决的问题;
QA人员,在流程规范推广过程中,以“教练/导师”的姿态开展质量工作,避免过于生硬和强势,造成两难的对立局面。
规范化中期的组织
EPG组长,需具有一定权威性的,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经验的人担当;(经验值要求较高);
EPG团队,包含专职人员(约50%)和兼职人员(一线资深角色代表)(约50%);
过程改进需求中出现一定比例具前瞻性的改进活动,并不局限于已出现问题的地方;
QA人员,在流程规范推广过程中,以“教练/导师+审核员”的姿态开展质量工作,具有一定的约束力。
规范化成熟期的组织
EPG组长,需具有一定权威性的,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经验的人担当;(已基本形成全员质量文化,对EPG组长的经验值要求可相对降低);
EPG团队,包含专职人员(约70%)和兼职人员(一线资深角色代表)(约30%);
过程改进需求包括创新类的和渐进式的,结合组织发展节奏,可系统、全面地识别改进需求;
QA人员,在流程规范推广过程中,更多是以“审核员”的姿态开展工作。基于组织完善的质量检查单,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一线QA人员的资历要求。
小结
PMO/过程改进组/质量部的职业危机感,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同仁们的心头,如我们的存在仅是为了发现问题、上报问题,而不能与项目组一起系统化地客观分析、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,终将无法赢得领导/项目组的支持和信赖,因为每当看到我们,即意味着一堆问题。换个角度,如我们能够与项目组一起建立共同的“游戏规则”,一起“升级打小怪兽”,闯过一关又一关,完成一个个目标:满意度的提升、质量的提升、效率的提升……,相信我们将慢慢找回自信,收获满满的价值感:)